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教育主站

中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成长>创新优才>详细内容

创新优才

梁丰高中六位学生入选“英才计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13 18:45:02 浏览次数: 【字体:



日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公布了2023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学生名单,来自全省各校共99名优秀中学生入选其列。目前,苏州市仅有3所高中入选“英才计划”,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学科,培养周期一般为1年。2023年梁丰高中6位学生入选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学生名单,人数列苏州第一



经过校内选拔、学生申报、学科潜质测试及面试,最终梁丰高中共有6人入选。






高一15)班 王麒维



课题:《三苯基膦的空间位阻与点群的有关问题与部分猜想》

初闻入选消息,心中略有惊讶。回顾过去的学习生活,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最后都是由于热爱而心生向往,与热爱共赴远方。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个学以致知的普通人,是人类最本能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进,拓宽自己知识的边界、前往自己未曾前往的地方。未来的求知之路很长,也充满了未知,但我希望自己终能跨越山海见曙光。以国际视野与中华情怀勇攀高峰。长夜临光、吾导先路、不畏苦暗、共行天途。一路走来,感谢梁丰提供的优秀设施及梁丰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感谢父母尊重、支持我的决定并一路相随,感谢同学们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过去努力的自己。未来已来,时不我待!



高二(14)班 吕提奕



课题:《对大派键及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简单讨论》

 从初次的递交实验报告,到面试时的惴惴不安,英才计划的每一步,都走的艰辛而又美丽。非常幸运能在梁丰高中得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也非常高兴能被成功录取。平台之上,我们离自己的目标更近,帮助我们看清未来,更早规划人生的方向;沃土之中,我们汲取养分,向着高远迈开脚步,朝着目标大步前进。英才计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更让我们站在科学最前沿,面向未来,踌躇满志。相信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我一定会学习更多,收获更多!



高二(14)邵璟盈



课题:《浅析新冠病毒》

我很荣幸这次能入选“英才计划”。从准备报名、写小论文、机上考试、面试到出结果,仔细想来也已经过了两个月。参加"英才计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对生物的热爱。选题的过程中,几年来一直肆虐的新冠病毒吸引了我的注意,因此我将目光放在新冠病毒上,并选择了南师大研究病毒的韩教授作为我的申报教授。在面试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个概念定义的不注意,让教授在会议中笑着给我解释;阶段测试完第二天就举行的面试,也促成了我报名之后的第三个不眠夜。这次准备,让我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与乐趣。有幸入选,我将继续努力,怀着对生物的热爱,学习病毒、实验有关的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高二(15)班 黄公甫



课题: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分布计算


参加英才计划,是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因为从小对计算机感兴趣,在多次比赛以及实践中,我逐渐明确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

人工智能听起来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学科,其实不是,在我看来,它是数学和计算机的结合,我们不断地通过数学模型,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提取,将提取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模型对于场景的适应性,找出一些表现好的模型。如此,不断地迭代更新数据,当数据量越来越大,学习次数越来越多时,那么数据特征对于机器来说就会越来越明显,使它最终达到人类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会超过人类。当然,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光是软件上,硬件也需要大力发展,在未来,元宇宙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硬件算力的支持。一次活动,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激励。



高一(8)班 朱禹豪



课题:“Arduino灯光控制在多媒体影视中的应用”


非常高兴我能够入选“英才计划”,我特别想将这份喜悦和我的班主任谢姗老师分享,谢老师平时对我们悉心教导,在得知我对计算机感兴趣后,推荐我参加这次的英才计划,并且幸运入选。我会将这次机会视作新的起点,在计算机学科上努力钻研,积极探索,在梁丰这片沃土上成就更好的自己,为母校增添光彩!



高一14班 施彦宇



课题:《信息学中的组合学优化》


十分高兴最终能够入选英才计划,十分感谢梁丰高中给我这次进修的机会,也十分感激各位老师、竞赛教练对我的教导、支持与鼓励。现在我接触到的、掌握到的知识仅仅是信息学的冰山一角,信息学的魅力正吸引着我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在往后的学习中,我将怀揣着对信息学的热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追随着前辈的脚印,努力地向前进发、开拓。


“英才计划”是由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和实施的一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和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等培养活动,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文稿丨课程教学中心
编辑丨刘勤红
审核发布丨高慈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