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梁丰高中“非遗”进校园活动纪实
“非遗”进校园
近日,由张家港市文化馆选送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了梁丰高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文化“真人秀”,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师生前来“打卡”。
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后塍竹编”、“金属抬凿錾刻”、“刺绣”等传统技艺以“现场展示+体验”的方式进行推荐,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导师生关注“非遗”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积极投身于“非遗”的宣传、传承和创新活动中。
展览篇
“记住乡愁”——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展
“金色之光”——长江流域“非遗”金属工艺主题展
体验篇
后塍竹编
后塍竹编根植于“家家栽竹、户户笋香”的沙上古镇后塍,竹篾工匠以竹为材、编织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生活用品、渔猎器具、文房用具等。后塍竹编具有原料产地的本土性、编制技艺的独特性、装饰风格的艺术性、种类款式的多样性,具有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高度和谐的特征。
金属抬凿錾刻
金属抬凿錾刻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来的一门传统工艺,其中的錾刻技法是在金属表面刻出间槽线,使纹样呈浅浮雕效果,表现其立体感和空间感。金属抬凿錾刻工艺集绘画、雕塑等传统美术技法于一身,其制品不仅有较高的工艺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具有实用价值。
钩针编织
钩针编织是以螺纹棉花线钩成的白色蕾丝钩针编织、创造织物的一种方式,透过一支钩针可将一条线编织成一片织物,进而将织物组合成衣着或家饰品等。由于钩针的自由度很高,所以编织材料的灵活度也相对提高,一些在毛线之外的线材都有可能利用钩针编织。
刺绣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陶瓷画
陶瓷画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瓷版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瓷器艺术的特点,它不仅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绘画流派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和烧瓷艺术的巧妙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叶雕
叶雕又称剪叶,取材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经手工在落叶上精雕细琢,成就精美的图案。制作叶雕的工艺非常复杂,精选后的树叶要经过60多道工序,运用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工艺,3-4个月的时间才能制成可观赏和收藏的叶雕作品。
手工筷
手工筷即纯手工制作的筷子,其中包含了7道工序,需要3年才能学成,看木、开界、开片、开条、打顶、磨圆、刮磨,样样都有学问,筷子的形状、大小都有精确的尺度。机器生产追求的是速度,手工制作讲究的是精益求精。
古法盘扣
盘扣也称为盘纽,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盘扣的作用在中国服饰的演化中不断改变,它不仅仅有连接衣襟的功能,更称为装饰服装的点睛之笔,生动地表现出服饰重意蕴、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趣味。
中国结
中国结是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服
汉服是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绒花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绒花题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趣。
感悟篇
01
一针一线缝出时光的痕迹,一挑一捻慢拢生活的节奏。刺绣走进校园,更有一番别样的韵味。细密的针脚吟江南柔情,清丽的色彩染时光清浅,刺绣从历史迷蒙的烟雨中走来,在新时代走向新生。我从未如此深切感受到身上的衣衫,密密麻麻的针脚,凝聚了那么多的温情和汗水。
——高一1班 顾伊冉
02
无论编织或是雕镂,眼前精致的“非遗”都在逐渐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触碰到独属江南的柔美,真正了解自己的故乡。我渴望把这份乡土传承的念念不忘,化作走南闯北的声声回响。
——高一15班 张若昕
03
这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记住乡愁”——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展,从没想过张家港本地也有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感到很惊奇。“非遗”传承人的精妙技艺让我钦佩不已,这些传统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符号,更是一种积淀,激励着我们不忘本,我愿意为保护和传承“非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三9班 尤其
04
竹编扇是指尖的艺术,每一次轻摇,都是对传统的低语,对工艺的赞歌。竹的轻盈与坚韧,在匠人手中编织成一幅幅夏日清风图。它不仅带来凉爽,更传递着一种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当下,依旧可以拥有一丝闲适与优雅。透过竹编扇,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哲学。
——高一1班 陈昱希
05
作为摄影社的社长,我在整个活动中负责抓拍精彩瞬间。现场人山人海,很难找到最佳摄影点,但我还是用镜头捕捉到了非凡的技艺、炫目的色彩和精致的“非遗”作品。更让我触动的是,当我回看相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们好奇的眼神和纯真的笑脸,就像看到了我自己一样,也许这便是“非遗”的魅力。
——高二7班 丁一婷
传播“非遗”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更是每一位梁丰人的使命和担当。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梁丰学子带着对“非遗”的理解、热爱和自信,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传播“非遗”的独特魅力,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END
文稿丨团委 张家港市文化馆
摄影 | 摄影社
编辑丨刘勤红
审核发布丨谢彩萍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