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教育主站

小学

中学

幼儿园

职业学校

新市民学校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课题研究

教育与鸦片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08 09:45:50 浏览次数: 【字体:

教育与鸦片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教学现状的反思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陈蒙  

   

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为摄取暴利和愚弱我国民,疯狂地向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使国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使中国吏治败坏,白银大量外流,还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那段历史永远留在了中国的耻辱柱上,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扼腕揪心。然而时至今日,一场新的“鸦片”入侵正在中国大地上堂而皇之地进行着……  

一提起教育教学的质量,便不由分说,是号称学校生命的、被反复强调的、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家长认可的且独一无二的升学率(分数)。即便一度要求过进行素质教育和随之而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其实质仍是在“政策”背景下施展不同“伎俩”以示其“新”的换汤不换药地应试教学,只不过是应着“新”使出点儿花样比以前更为累人罢了。也因此,凡能整出点儿新花样的(有人称之为“课堂秀”)便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与理解,便是新课程的样板儿,便为人称颂,——也终让人松了一口气,——总算没有白累!质量与分数划上了等号,这是天下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学校的一致共识,一致追求,并为此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校展开了没有商量的长期的“你死我活”的竞赛,它们的筹码便是教师与学生。可怜的教师从从事教学的那一刻起,就很少看见他们休闲的身影;可怜的学生,只要一进入校园便与板凳结缘——片刻不离。他们没有了双休,没有了早晨,也没有了晚上,更没有山川风物;他们只知道工作和学习,工作之后还是工作,学习之后还是学习;他们从早到晚,年复一年,为的就是那个能让人惊服的数字!这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教学经历了无数次地变革,变来变去,其结果,却是为了唯一的分数而受累负重,并且还一代一代地前赴后继,这是教育教学的结果吗?这是人的发展吗?这是社会的需要吗?这是民族的素质吗?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教育“成果”:  

A生,公交车上,面对孕妇的再三请求,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拒不让座;  

B生,上课不专心,面对教师好意提醒,反而大发脾气,影响课堂秩序;  

C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经受不起老师的一句批评,竟从20层楼上跳下;  

D生,因不堪别人的凌辱,举起斧头砍向了别人;  

……  

凡此种种,在今天的学生群体里屡见不鲜,实令人痛心!反躬自问:难道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吗?这与雅片的毒害有什么两样?我们为何不从教育教学的本质上寻找一些答案呢?  

“教育”与“教学”本是同一行为下的两个概念,是现代学校不可或缺的两种功能。(当然古已有之)据《说文解字》(许慎撰,段玉裁注)注解,“育(                                       )”字为上下结构,上为象形字,是“子”的倒形,(现代医学叫难产)意为“不善者,可使作善也”;下为“月”,“肉”字的另写,意为“对孩子的抚养”。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意即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育”便是“养子使作善也”。由此言之,“育”的内容则是侧重于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构建。  

“学(     )”字上部为左右两手结网之形,“结网为复杂之技能,非传授不能获得。”“学”就是“获得”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学”字可以表示用手把孩子头上的杂草除去,具有“使人聪慧”的意味。《说文解字》曰:“斆(“学”的始字),觉悟也”。《礼记》中说:“学者,觉也,觉民者”。“学”就是使人觉悟,使人返回到原来的本性。可以认为,“学”在字义上具有获得知识经验,启发人生智慧的意思。由此言之,“学”的内容则是侧重于学生个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构建。  

“教(     )”字为左右结构,左上是“爻”字,左下像小儿形,右边是一只手持着鞭子。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教”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执行于“育”与“学”中,因而就有了“教育”与“教学”。  

今天所谓的学校教育与教学,便是在数字日益驱使下过分地注重了教学这一功能,一切行为都是出发于兹,服务于兹,忽视了育人的功用,因而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失去了平衡。然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成果最终要回归社会,贡献社会,促成社会的良性发展。如果任凭这种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下去,社会的良知就会泯灭,优良的传统思想道德就会逐渐沦丧,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熏心的个人功利和人心的冷漠,由此,学校就成了培养和实现私欲的地方。我们不是越来越感到“感动中国”“中国骄傲”栏目里人物精神弥足珍贵吗?那是因为这种精神品质越来越少了,社会道德越来越遭到了践踏和蹂躏。我们不敢去想见未来人们将是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但是今天我们至少看到了甚至有不少人已经“体验”到了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后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为虎作伥呢?教育的悲哀莫大于让社会失去人性良知、让人类失去温存!一个人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对人们有害的人。所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应只是停留在衡量硬性指标的完成情况上,而是应根据社会、时代的文明缺失来确定新的软性指标并且根据文明缺失的程度做出相应倾斜。  

从教育教学的历史背景上看,“育”比“学”更为重要。古人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尚礼”是几千年来教育之正统。有人说,那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选择的,但谁又能否认不是这种文化维系并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本色?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历史上“礼”确实立了人,还立了国安了邦。今天就不要了吗?于丹《论语》心得走热海内外,至少说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古代文化精髓的迫切追寻与呼唤,因为当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道德观的时候,人们在历经了心的选择和遭受了没有规范行为的侵扰后而在心理上自觉产生强烈的回归传统的渴盼,于丹“心得”只是回应和激发了这种心理而已。另外,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生活在物质水平相对提高的环境里,而且身份独特——独生子女,所以伴随他们出生而来的便是家长全方位的“优待”“包办”,长期的“呵护”形成了他们自我的优越感和个人中心主义以及享受思想。他们生活经验缺乏,情感淡漠,心理意志脆弱而好胜心反而强,他们对别人要求却很高,稍有不如意,便耍脾气,甚至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教育显得多么迫切。从这些方面来看,今天,“育”仍然重要,它顺应了社会、时代的需要,所以应把“育”的效果切实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范畴。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孔孟之道作为今天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呢?孔孟之道当然集合了一切行之规范、思之正统,但不乏有消极束人之因素,今天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就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去伪存真承美扬善增新补益,其实就是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对照“目标”,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学可谓走极端,不顾他端,偏离得越来越远。新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在学生这个群体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公德教育,最终改变新一代群体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关乎着民族前途的问题,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懈怠反而应把此做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神圣使命!因为我们明白:一个群体如果能够团结,哪怕只凭靠原始的工具,也能搬掉一座大山;一个团结的群体,如果能够掌握知识与科学,就能改天换月!所以我们坚信一个有爱国情操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理想的学生,他会更加发愤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并为社会和人类以及自己的祖国做出全部的贡献。——只有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了一颗精神的种子,这种精神就会在不停地浇灌下生根开花,馨香四方。  

首先,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是学校教育思想方向的直接引领者,他首先必须具有洞察当今时代和远瞻未来时代的眼光,从而根据当今和未来的需要和相应政策来确立办学思想和目标,然后用这种思想来武装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制订学校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措施和千方百计营造配套环境,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不是仅仅只停留在追求高升学率以满足于短暂效应或眼前利益的这种小家子气式的做法上,就像只会搞应试教学的教师只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而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一样,只追求升学率的校长至多只能算作一个没有环保理念的厂长,更甚者,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罪人,因为他最终愚弱了民族的灵魂。什么“怕吃苦莫入此门,图安逸另寻他地”;什么“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逝去,永不复返;明天正在走来,且不可琢磨;只有今天在你身边,要紧紧地把握今天,这样才能赢得明天”;什么“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如此“魔咒”,只会使个体的私欲心越来越强,公利心越来越淡薄及至消失,这是多么可悲啊!凡有思想有作为有影响的校长,他们的办学理念无不是高瞻远瞩,并且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于国于民于民族有贡献的学子。如上海中学的“让精神走向高尚”:“当我们的学生,当我们的学校,考虑的不只是个人,而考虑到我们的社会,考虑到我们国家的时候,我想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才把一个平凡的学生真正在精神方面走向高尚。”(唐盛昌校长寄语)南京师大附中的“以天下为已任,做‘领跑的人’”:“‘领跑的人’应该具有抱负远大、品行高尚、意志坚韧、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学有创见的人格特征。附中人骨子里应透着敢为人先、勇往直前、追求领跑、舍我其谁的精神。……附中人所渴望的‘伟大’,从来就不是‘小我’的私利为前提,总是以‘天下为已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他人更幸福。”(王占宝校长寄语)北京四中的“以人育人,返朴归真”:“‘返朴’就是把握教育的最终价值,就是唤起学生的良知,教会学生做人,使他们具有善良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道德以融于社会、掌握真才实学以服务大众、奠定坚实基础以终身发展;‘归真’,就是要尊重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今天,当纷杂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们忽然认识到,四中在近百年历程中所不懈追求的教育价值,正是这些真实与质朴。”(刘长铭校长寄语)  

如此的理念,在今日个体私欲甚嚣尘上的时候,如一弘弘清泉及时地注入在了人们即将荒芜的心房,这是何等睿智、何等大气!  

其次,作为教师,应是学生思想品质最为直接的感召者、影响者,也是学校理念的执行者,是“下所效”的楷模。在今天,教师的职责如果只是响应学校为满足于眼下对升学率的过高要求,那也是急功近利、舍远求近的做法,并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与鸦片的功用并无两样。早在上世纪20年代, 叶圣陶 先生就通过自己的著名长篇小说《倪焕之》,提出了他对于教育工作的独到见解,他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人’应该把他养成怎样?──这非有理想不可。”叶老要求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要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明白教育的目标在于把新生的一代培养成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而且对他所致力培养的,究竟该是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心中都得有根权衡的标尺。这标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灵魂工程师,而不是那种单纯满足于捧着课本传授一点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这些话说得多么语重心长!任何一个教师既要看到自己的行为对一个学生个体的久远效益,又要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及至整个民族产生的效益,这应是一个老师的职业理想。而具备这个理想,就得要求我们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外,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说得简单些,要让学生爱国,教师必须爱国;要让学生不自私,教师必须不自私;要让学生不异类,教师首先不异类。总之,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胸襟阔大,精神高尚,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为外物所役,面对功利,要心如止水,否则,就不能为人师,如是为师,必会误认子弟,祸民殃族。今天,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鱼珠混杂甚至鱼目混珠的现象很严重,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广大教师应该有所觉悟,为了人类的发展,为了民族永葆本色,应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让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虽然我们很清贫,虽然我们很平凡,但我们可以改革人的灵魂,可以使这个民族更伟大,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理想和生命在新一代人的身上得到实现和延续,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最后,在目前尚不能废弃应试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改变试题的导向作用,渗入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把完全应试带来的单一的学校活动分化为社会、家庭参与的活动,让学生能从课堂走入社会,让他们在社会活动与实践中得到锻炼,以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调节他们的心理和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辱感。除此之外,还要改革现行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使各种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性系统性地渗透其中,把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统一起来,并开发一系列的配套辅助资源,从视、听等多方面感召学生……  

经过我们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并随着人们的观念的改变以及各方面的重视,基础教育教学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把单纯的应试教学转换到既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构建又兼顾学生知识技 能的 教授上来,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凸现出来,一改如若鸦片效应的做法,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迎来美好的明天!  

(此文发表于《教书育人·校长参考》杂志,2008年第11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