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教育主站

小学

中学

幼儿园

职业学校

新市民学校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课题研究

浅谈如何用好“数形结合”这把双刃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3 17:52:36 浏览次数: 【字体:

浅谈如何用好“数形结合”这把双刃剑

  徐叶琴

摘要:“数形结合”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思想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青睐,对其优越性也较为认可,但学生实际操作上用图意识不强、作图能力与技巧等有待强化,本文从精确性、完整性、等价性、存在性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与建议,从而使“数”与“形”达到完美结合。

关键词:双刃剑  数形结合  潜移默化

单刃为刀,双刃为剑。古时剑乃上等兵器,也是将帅之饰物。古时人们赞赏剑的锋利,是因为它能给持剑者以威风、豪爽与侠气,令敌者胆寒,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问题12013·南京一模)若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满足条件:都在函数的图像上;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对是函数的一个“友好点对”(点对与点对看做同一个“友好点对”).已知函数,则的“友好点对”有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在函数上任取一点,则该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函数上,故,所以,令,由图像可知的“友好点对”有2.很显然,,故答案有2个“友好点对”一点问题也没有。因其直观、形象、简洁,所以倍受师生的青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更多是向学生展示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渐渐地使学生认为数形结合是“万能”的——一把绝对的利剑!

可是,今日人们论剑已经不仅仅是它兵器上的意义了,战时已被军舰、战斗机、坦克等所取代。在在现实生活中它被赋予了一种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尤其是指一件事物的两面性,对于特定事物产生双面的影响。J.S.布鲁纳曾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特定的事物,而且要让学生学习一般模式,模式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可能遇到的其他类似事物,在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据此,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不能让学生深陷题海中,而是要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来掌握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的“数形结合”往往偏重于化“数”为“形”,以“形”解题,再还原为“数”,在很多时候应用这种模式处理问题时的确有上述优势;然而这种片面的“数学结合”会诱导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知不觉地出现错误的解法与结论,故要注意以下几个导致这种局限性出现的因素。下面浅析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之处,希同行们不吝赐教。

(一)精确性:由于作图工具的限制、作图的技巧、对图形的认识水平的差异等原因,不同的人作出的图形在细节的把握、图形走势的趋向方面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异有时会影响到结论的正确性。问题2是一道典型例题,高一时当例题讲,时常提醒;高二时经常巩固;到高三时,还是有不少学生犯错。

问题2:函数的图像的交点__________.

变式:(1)函数的图像在上的交点__________.

(2)函数的图像在上的交点__________.

错解: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这两个函数

的图像,如图所示,易知有3个交点。

分析:因为在时,

恒成立的,即在上,函数的图像是没有交点的。同理,由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可知在定义域上除了原点没有其它交点。故两图像的交点只有1个。教师的寥寥几句,又能让多少学生理解,一星期、一个月、……之后还有多少人能记住?何况在三角函数中,“时,恒有.”这一结论的证明及应用都比较少见(不能责怪学生)。也许新授课时有不少学生能听懂!

不妨回顾一下——

在单位圆中,,则

几何意义分别为有向线段、弧、有向线段,由

,得

成立。

在现今高考竞争日趋激烈形式之下,一方面学子们埋头遨游于书山题海中非常辛苦,另一方面国家对人才不仅在知识,而且在能力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于是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轻松学习,高效学习”,既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能否做到善于学习;解决问题能力能否提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作为指导,而学生的解题思想方法又离不开教师的教导与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高二再遇到这一问题,我会这么教我的学生,要证明不等式即是比较大小,常用“作差、作商比较法”(学生可谓异口同声地回答,但高一时我们遇到了问题,不能继续往下)。如何比较的大小?现在可以用导数法,构造函数上恒成立,上单调递增,且,故在时,,同时函数的图像的交点有且只有1个。我们还得继续,作商与1的大小又如何呢?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导数法,我们不妨再看看其形式,理解成函数的图像上一点与原点之间的斜率,如图所示,的值随的增大而减小,

由割线逼近切线法知,上的最大值接近函数

在原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换句话说,是函数在原点处的切线(点到本质)。

,然后下结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了!其变式题就不是个事儿!

变式题参考答案:(1)1;(2)1.

(二)完整性:有时候由于作图区域的限制,或人为的主观意识,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导致错误的出现。我们要注意图形的完整性,尤其是对有变化的地方一定要刻画清楚。

问题3:(2014·南通一模)设函数是定义域为,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且当时,;已知函数,则函数的图像在区间内公共点的个数为___________.

变式:(3)函数的图像的交点__________.

    如果问题2讲清楚的话,就不会出现如右图的14个公共点的错误答案。我们应注意到函数处的切线的斜率为0,而处的切线的斜率肯定大于0,为最后一段图像的割线,则的图像在上有两个交点,故正确答案是15个。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建议介绍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图像在上有两个交点,即方程上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构造函数,记上单调递增,且

∴存在唯一一个,使得

9

10

0

+

单调减

单调增

0

由上表知,当时,取到最小值(我们只要看它的正负,故不必把值求出来,由,及函数上单调递增,得),且,所以函数上有两个零点,故两函数的图像在上有两个交点噢!变式(3)也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图像解答的问题。千万不能贪图简洁,这样会使我们失去深刻反思的余地。答案:3个。

(三)等价性:由于“数”与“形”的不完全等价的原因,化“数”为“形”的过程并不恒等,因范围的缩小导致结论的遗失。

问题4:(2013·南京期中)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1)当时,证明:;(2)设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证明:.

    当时,有一帮学生(数学学得还不错哦)就拿着右图,

说:“这是一个错题。”“是题目错了(作差比较法早已证出)?

还是图画错了(这帮小子又轴动要讨论了)?”如果说出

他们的错误点,那么他们肯定改得既快又准确。但关键是要

培养他们如何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品质。

那我们不妨取一些满足题意的值,如

,即……老师,我们忘记了讨论对称轴的位置了,在区间里面不行;右边也不行(至少有一个);那只能是区间的左侧了。

“是吗?那第(2)问的证明是不是太简单了()。”当,则,若,则

,则;若,则

噢!对称轴只要在的左侧都有可能。还是老

老实实作差比较吧。

(四)存在性:化“数”为“形”的过程中,没有对

图像的存在性加以考虑,由于虚假图形的出现而导致错解。所以,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题意,以确保图像的存在性,以免出现无中生有的现象。

问题5:(2012·盐城高三摸底)已知函数,其中.若对任意的非零实数,存在唯一的非零实数,使得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参考解析:由题知当时,.又对任意的非零实数,存在唯一的非零实数,使得成立,所以函数必须是连续函数,即在附近的左、右两侧,其函数值相等.于是

有实数解,所以,解得.参考答案:.

事实上,当时,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则对,是不存在非零实数,使得成立的,故,即。所以,原题等价于关于的方程

有实数解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双刃(优越性与局限性),我们要正确拿捏,发挥其最大威力,成为现代意义之下的“将帅”。客观世界也是动态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在遇到障碍时,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也应该根据问题形式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才是我们应持有的态度。数学是研究空间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少了数的严谨,研究只能停留在表面;少了形的直观,研究则抽象空洞,在解题过程中对二者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转化、完美结合,以“形”显“数”,以“数”助“形”来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本文发表于《数学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