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教育主站

小学

中学

幼儿园

职业学校

新市民学校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课题研究

语文课要落实好语言运用训练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4-18 11:35:27 浏览次数: 【字体:

语文课要落实好语言运用训练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高冰峰  

 叶圣陶 先生曾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那么,这本领从何而来呢?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谈几点做法。  

一、设问法。教师应巧于设问,善于引导,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堂语文课,学生肯不肯发言,效果好不好,跟教师所设计问题的质量密切相关。我在面向高三学生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整堂课只讨论了一个问题:“《桃花源记》是什么文体?说出你的判断,陈述你的理由,并要求彼此的答案不能相同。”问题提出之后,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很踊跃:有说是诗序的,有说是散文的,有说是记叙文的,有说是小说的,有说是神话的,最让我意外的答案是“杂文”,这位同学的理由是“《桃花源记》间接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含蓄地表达了对时代的批评和抨击”。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澄清有关文体的基本概念,理顺学生的观点和理由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多元开放的问题,结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了什么,愿不愿意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语文课堂如果都不关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那么学生到哪里去训练呢?  

二、模仿法。语文课堂,经常面对的是一条条文字的画廊。面对这些精美的画卷,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以文学文的目的。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中讲到王国维《人间词话》第60则: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我在介绍了这段文字之后,指出这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然后我要求学生从“阅读的角度”依照这一则文字展开仿写。经过师生的一番努力,黑板上有了如下一段文字:  

“读者对文学作品,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理解;出乎其外,故能评价。入乎其内,故有感动;出乎其外,故有感悟。”  

最后,我又指出,古人写作其实也很重视学习模仿,并举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杜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二者之间的相承关系为例,进一步激发学生模仿优秀文字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兴趣。                

三、点评法。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点评很有意义,既能激发思考,又能锻炼写作,点评之后的交流讨论还为口头表达提供了个性化的素材。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先介绍了脂砚斋的点评,并印发其中的几段作为示例,然后布置学生课堂自主选择几段文字进行点评,接着再小组推荐,全班交流,同时,在每个学生交流过后,都用多媒体展示脂砚斋的相关点评,有时教师也参与到个性化点评之中。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点评的习惯,就接通了“读—思—写”三个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改写法。对于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说,续写、扩写、缩写都是属于改写,当然,改写还应该包括针对文章局部的改写。这些训练方式,能让学生在语言的模仿、创新和比较鉴别活动中有效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兹举一例。我在教学课外散文 余光中 先生的《猛虎和蔷薇》时,曾将以下一段文字: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改写为: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阳刚和阴柔所占比例不同。有人的心以阳刚为主,他阴柔的一面往往被阳刚掩盖了;有人的心以阴柔居多,他阳刚的一面就被阴柔遮蔽了。所以第一种人我们说他是阳刚的,而后者则是阴柔的。然而,被掩盖了的阴柔还是能出现的,被遮蔽了的阳刚有时也会显露。”  

从表达效果看,这显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改写;但我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清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特征和效果,并鼓励他们努力向 余光中 先生学习,像炼丹一样来锤炼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娴熟而高质量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五、读写法。这里的读写法并不包括上文已谈到的点评法和改写法,而是专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的针对阅读教材专题或单篇文章而布置的“读后记”写作法。以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每册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下分两到三个模块,有五篇左右的文章,我一般选择其中的两三篇文章精学、精讲,其余的则交给学生自读。一个专题学完后,我要求学生以专题名为标题,写一篇读后记,比如必修一学完后,学生就应该分别写“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 四篇读后记。单篇文章的“读后记”写作,一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二则教师可以推荐并命题,比如针对《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留侯论》等古文名篇,我曾分别以“一座人格的丰碑”“怎样才能抵达”“忍还是不忍”作为读后记的标题布置给学生写作。这种训练方法,刚开始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常见的写作思路,在写作内容上也可以作些提示。学生熟练之后,要引导他们学会从教材中走出来,走向自我和现实生活,让读后记体现读书和生活的融合。这种训练的好处很多,一是实现了读写的互补、互动;二是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如筛选、概括、评价、鉴赏等语言运用能力,联想、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三是可以培养学生不断积累、勤于写作的习惯,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